上篇,我们探讨了色差问题的根源以及印刷标准化如何帮助提升生产效率,今天将进一步揭示扬盛是如何通过精确的色彩管理流程,确保印刷产品达到理想的色彩效果。
色彩管理三步骤
色彩管理是通过科学和数据化的方法,将各个印刷设备进行校准和稳定,以确保色彩在不同设备和环境中都能精准再现。色彩管理并非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“魔术”,而是通过建立标准化的色彩模型,预测并重现客户所需的色彩。
扬盛的色彩管理体系分为三个阶段:校准、特征化和转化,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。
第一步是设备的校准。这一环节能确保所有设备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输出色彩。对于显示设备,需要对其亮度、对比度等进行校正;对于印刷机,则需要调整墨量、密度以及网点增大等参数,以确保色彩输出与设计预期相符。
第二步是对设备进行特征化,也就是通过ICC Profile(色彩描述档)将设备的色彩特性数字化记录。这一过程确保设备之间的色彩转换能够精准无误,并为后续的色彩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。色彩描述档类似于设备的“身份证”,记录设备的色彩特性,并为色彩一致性提供保障。
简单理解就是,同一款产品的包装在胶印和数字印刷两种工艺下输出时,通过各自匹配的ICC Profile,可最大程度减少色差,确保品牌色调统一。
色彩转换是色彩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环。通过色彩描述档,我们可以将色彩从一个设备准确地转化到另一个设备。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印刷过程中,色彩转换都能帮助我们确保不同设备之间的色彩一致性。这个过程不仅提升调色的效率,还降低人为误差。
如下图,在品牌包装印刷中,无论是数码打样还是胶印工艺,色彩转换都能确保最终成品的颜色与设计稿高度匹配,保持品牌形象的一致性。
科学的色彩管理
通过精细的色彩管理,扬盛确保每批次印刷品的色彩都符合客户的预期范围。标准化与色彩管理的结合,不仅提升生产效率,也保证最终印刷效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。
未来,我们将持续加强色彩管理能力,为每位客户提供更加精准、稳定的印刷服务。